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科学 > 当代文学 > 正文

手机文学——行走在文学与商业之间

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文学,带着“喧嚣”走进了我们生活。2000年1月,一位日本作家通过手机连载方式发表小说《深爱》,开创了手机文学先河。国内第一本将手机文学编辑成册的小说集《又寂寞又幸福》日前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最新推出,此举标志着“手机小说”这一文学新概念,一改以往分散无序的“地下”状态,开始以整体面貌进入当下的图书市场和公众视野。①国内第一部手机短信小说《城外》也开始接受预订,电信增值服务商华友世纪之前以18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获得这部小说的“无线版权”,这部总共4200字的小说被分割成60条短信“出版发行”,国内移动和联通手机用户都可以用3毛每条的价格通过手机短信阅读这部小说。可以说,手机文学带着商业气息,以其特有的魅力正向我们走来。

一、手机文学是文学吗

手机文学,又称“短信文学”。“短信文学”容易和“短信”混淆,让人产生短信就是手机文学的印象。其实短信只是手机文学的一种类型。“手机文学”这个概念,和几年前的“网络文学”有着构词的类似之处,即都使用一种载体来定义在这个载体上出现的文学形式。因此,把它定位为“手机文学”似乎更恰当些。关于手机文学的定义,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手机阅读的文学作品。“黄金书屋”网站有这样的诠释:手机文学,为手机量身定做。方寸之间,领略都市生活的流行趋势;指掌之上,品味网络文字的风趣睿智。手机小说和我们平常接收的短信不同,它是以每天固定发送的形式,由读者付费接收,也可以通过语音信箱收听和手机上网的方式阅读。

手机文学最早的体裁是短信,开始完全是实用主义的,即便是现在,人们使用短信大多是出于省钱的目的,能用简单的话说清楚的,就不需要打电话,发送一个短信,比如“今天开会吗”,“你在家么”等,这些都是短信文学的“初级形态”。现在有9成的手机使用者会在逢年过节时发祝福的短信,它替代了寄贺卡和发电子贺卡。这些短信需要一些文采,为“手机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对文学应该有个宽容的态度。文学文体一直就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范畴。文学的通俗性、流行性、口头性和民间性,历来是文学发展中的基本属性。文学借助新技术和新载体,进入大众社会,并通过倡导健康的手机文学来扬弃通俗文学或民间文学的庸俗性,就能够进一步确认文学本身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②

况且现代人们理解的“文学”概念比以前泛化。文学在远离启蒙话语、政治话语之后,在淡漠人文关怀精神和对生命本体的关切之后,仍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寻找自己的角色与位置,在生存的困境中逐渐磨损自己的棱,变换自己的角,而且越来越渗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③因此,对手机小说的评价不必用传统文学的标准去衡量,从写作的进步意义上看,这是有意思的探索和尝试。“短信小说第一人”千夫长也表示:“新生事物,就是不伦不类的东西,我追求的就是不伦不类。” ④

从具体的创作实践来看,手机文学写家也是按文学作品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千夫长在谈到他的创作体会时说,在经常订阅和转发短信息的过程中,他发现手机短信也是一种很好的文学载体,于是有了写短信连载小说的想法,并花费几个月时间创作出了这部《城外》。他说,“这部作品我是认真创作的,它的难度绝对不亚于我写20万字的长篇小说,我希望也相信它的每个字都是文学”。④只不过要针对手机短信连载的特点,手机小说从构思到创作上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对此千夫长说:“我在写作中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有过多的情景对话和描写,不能浪费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就像鼻烟壶里的内画,局限性大,但也要气象大。在创作中,每篇又都保持了独立短信的完整性,并且突出了短信的灵动个性。70个字里,争取不断有亮点闪现,或有包袱抖动。”④

因此,手机文学是文学,它的主要体裁是短信、诗歌、散文、小说等。“中国手机第一短信写手”戴鹏飞这样解释手机文学:“运用多种文体,多种文学形式,具有短(70字以内)、‘不信’(区别于传统服务类信息)、幽默或言情三个特点,揭示社会现象或内心活动的一种新文学形式。”专栏作家王小山认为:“短信体应该是人们有目的创作的文学作品……短信这种文体有这么几种特点:短、不信、幽默、批判现实。”⑤当代著名作家、上海大学教授葛红兵给手机文学下的定义是:“以手机发送为传播形式,以格言体为基础的短小精悍,时效性、文学性并具的文学新样式。”⑥

手机文学是因为技术手段变化带来的内容革命,新鲜别致,代表了年轻人喜好的方向,和当年《第一次亲密接触》发表时的情形基本相似。虽然载体变了,但文学性并没有变。随着手机短信的日益普及,手机成为一个很好的传播平台,文学可以借助这一平台,与新技术新形式结合,得到发展。综上所述,手机文学的涵义可概括为:借助手机为传播媒介,以表情达意为目的,体裁多样、短小精悍,以幽默诙谐、情深意长为文本风格,具有真正文学品质和文学欣赏性的一种新型文学。

二、手机文学有哪些特征

受发表的平台的限制,手机文学有以下特征:

(一)手机文学是精粹的

手机文学内容短小、精悍。这种特点适应了当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的要求。

作品文字不多,却高度浓缩。它的结束语就像是微型小说的结尾,往往给人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审美感受。一条普通文字短信的容量不过70字左右,还要在这几十字内讲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字数限制对创作有着宏微观两方面的影响。在宏观上,这影响着作品整体结构的搭建和叙事上的取舍。日本的一些手机小说写手就表示,因为字数限制,他们往往要舍弃大段的情景描写。在微观处,则要求作者反复锤炼字句,甚至斟酌标点,以达到“字字珠玑”的地步。

有些故事更像网络文学,适合连载。以连载形式出现的《俺和俺MM在清华的日子》就颇得《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精髓,但是更精简,每则故事100多字,就一条短消息的容量。连载形式使作者必须考虑如何处理故事的连续性与独立性。一部手机小说往往要分几天甚至几十天才能发送完,这些间隔数天的短信在读者的手机中可能不会排列在一起,人们甚至可能每次看过就删掉,不会反复阅读。这就使得作者需要考虑使每条短信都具有独立的叙事意义,使读者在这微型的结构中能感受到文学内涵和震撼力;又应当保持内在的结构和一定的连续性,使整部小说不同于简单的段子集锦。

(二)手机文学是幽默的

读者的身份、喜好及手机阅读与传统阅读的不同之处也影响着短信小说的创作。由目前各网站订阅量较高的短信服务类型,可以看出手机用户所偏爱的内容以轻松、幽默、调侃为主,文字上简单易懂,生活气息浓,比如《结婚就是开公司》以十分幽默的语言,不无调侃地将现代人的婚姻观与开公司办企业相提并论,看起来像是科研论文,却语气轻松,让人不时要发出会心的一笑。作者对婚姻的研究是十分透彻的,他说:在每一对两情相悦者的背后,都有看不见的市场竞争与优势互补;每一份稳定的婚姻背后,都涉及双方资本的产权重组和兼并收购。作者认为结婚后要经营好双方组成的公司,“日常经营,必要的仪式不可省略,如出门时要吻别,回家时要大声说:‘我回来了!’”这又是对现代家庭最好的忠告。富有情趣,又饱含哲理,适合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心情,也适合用户之间互相转发。

(三)手机文学是功利性的

当前消费文化日趋兴盛,它使整个社会文化语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的变化,势必对文学构成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就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而言,消费文化语境中,由于大众传媒在商品的包装宣传中所展开的源源不断的符号生产,使得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充斥和渗透着种种文化与审美因素,这些文化与审美因素中既有传统文化,也有现代文化,同时还有各种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混合型文化。这一商业领域的运作方式和行为,在大众传媒发达的当代社会已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文化行为,而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有着双重属性的精神产品,在其生产与传播过程中势必受到消费文化语境的深刻影响。以往文学从创作到出版到传播所遵循的种种规则,均被新的文学生产系统与传播模式所取代。这就给文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不论是作家的创作心态,还是文学文本的审美特征乃至审美范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在于,从以往单纯的精神文化建构,演化成为整个社会精英文学、雅文学日渐式微,而具有明显商业化倾向的大众文学则异军突起,以其繁荣的创作和广泛的受众群而成为人们无法忽视甚至具有主流意义的文学景观。⑦可以说,短信文学在此异军突起,是文学与商业的结晶。“我就是为市场而写,就是要喝头碗汤。在这个市场经济时代,作家就要为市场写作,作品就要当成商品来经营”。④千夫长这样描述他的创作目的。据报道,《城外》的前身其实是千夫长几年前所写的网络长篇小说《爱你到虚无缥缈》,原文有六万多字,但考虑到网络小说的泛滥状况一直没有发表。而如今喝短信小说的“头碗汤”则给千夫长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有人为运营商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订阅短信每条0.2元计算,60条短信就是12元。按照有关统计数字,全国共有移动电话用户2.6亿,假设只有1%的用户订阅了这部小说,那么收益将会达到3120万元。如果加上附加概念,如语音短信,按照每条1元钱计算,1%的人订阅,收益也将过亿。当然如此估算显然缺乏依据,过于乐观,但由此显示出的巨大市场潜能是显而易见的。

据浙江联通的一位负责人说,《城外》的短信服务去年9月起开始在浙江推出,具体分为短信形式和WAP上网定制形式。用户可逐条点播阅读《城外》(每条短信费用为0.3元)或者定制《城外》手机短信小说包月服务(包月费5元)。WAP上网定制的信息费是0.5元/次。据悉,推出以来,预订的主要是青少年,大概有近3000人。虽然人不是特别多,但这位负责人说,这跟他们预想的一样,而且这批用户都是比较固定的,一般不会退订,这正是他们要争取的客户群。对手机短信连载文学这一市场,他们还是看好的,并且除了《城外》,也陆续在推其他手机短信连载小说。⑧

新载体本身的魅力,降低了对作者号召力的要求,这应使那些传统出版门槛之外的写作者们再度雀跃。而手机小说直接的盈利目的,更让写作者的收入前景清晰可见。从读者角度看,人们对短信的习惯和依赖,又使手机小说拥有了电子书尚没有达到的屏幕阅读容忍度。这条产业链似乎早已准备好,只等待着好产品上市了。⑨

(四)手机文学是大众化的

20世纪末期以来,由于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和社会、文化的转型,一元话语的解体,民众“失语”的缓解,大众话语的回归,文学的表现形式日渐通俗化、大众化。而精英写作的高雅、超拔的艺术形式再也难以得到先前那种及时而响亮的共鸣,它们在通俗的大众话语叙说中忍受着孤独。而消费大众则在传媒的支持下,在消费文化的春风吹拂中,毫不费力地享受着通俗、快乐的“消费”狂欢。②从这个意义上说手机文学是绝对的群众创作,因为三五十个字,谁都可以写一写。

大众文化,是反映最大多数人的文化心理和取向,具有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的文化。广义的大众文化,无疑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在内的广泛的社会文化。

大众文学的根本特点在于其不以文学深入剖析人性的神圣天职和深度意义为己任,也不以对艺术形式的孜孜探索为追求,而是以娱乐性、消遣性为主题,它的迅速崛起适应了以市民阶层为主体的普通大众的欣赏趣味与文化需求。而在手机文学的创作中,文化的本质意义似乎无关紧要,文化的发展方面也不是关注的目的,惟有满足需要才是真正的目标。不再追求文化的历史厚度和价值深度,不再追求崇高,以放逐享受满足生活的现实乐趣为文化消费的基本需求。文化消费大众化,大众消费享乐化,使文化的感情快乐情调充斥文化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之中。可以说,存在的就是合理,手机文学存在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大众的需求。

手机文学的最大意义是让文学在手机时代或信息时代,走进了千百万受众即参与者甚至写作者的心里。文学一直在通过各种办法和手段适应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适应文学传播媒介、流通渠道和阅读方式的变化,从网络文学到手机文学,都可以证明这一点。文学需要降低自己的门槛。文学能够降低自己的门槛,让千百万大众在成为文学读者的同时成为作者。③

(五)手机文学题材是狭窄的

无论是日本的《深爱》(作者Yoshi译为石田衣良)还是大陆的《城外》、《谁让你爱上洋葱的》,台湾的《距离》都与爱情有关。作者石田衣良是一个手机网站的经营者,为宣传自己的网站,将自己创作的小说放到网上,供手机用户下载阅读。它描写17岁的女高中生阿由离家出走后,为得到零用钱,经常与成年人约会。渐渐地,她丧失了生活的目标,整天与毒品为伴。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一位患有严重心脏病的少年,终于懂得了什么才是人间的真爱。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艾滋病无情地夺去了她的生命。这部作品一问世就受到了众多年轻人的喜爱,尤其是日本女高中生。为阅读该小说而访问网站的人次突破了2000万。《城外》讲述的是两个相爱的人从围城内各自走出,在城外遭遇了一段道德和法律都不支持的合情不合理的激情,简单说就是婚外恋。“婚外恋也是爱情,或许更加轰轰烈烈,更加刻骨铭心。”④它适合正在恋爱的人阅读。

戴鹏飞的《谁让你爱上洋葱的》讲了一个没有结果的爱情故事:

30岁的电视撰稿人好好在一次智力节目中邂逅19岁的大学生天天,被这个长发、清眸、柔美的女孩打动。好好约天天见面,对方以“不熟悉、社会复杂”为由拒绝,他又提议互发短信来对话,天天接受了。在短信聊天中,好好体验到一种全新的情感生活模式,也从短信里获得很多创作灵感,于是根据两人的短信写了一部小说。小说写完后,他发现已经爱上了天天,但天天已经觉察到什么,突然对他冷漠了。好好试探着问天天两人有没有可能产生感情,回答是根本不可能,因为年龄差距太大了。好好把写书的事告诉了天天,天天认为这是在利用她,于是换了手机号,从此消失了……

文中男女主人公的对白沟通、感情纠葛都是通过互发短信完成的。文中并不拘泥于每段70个字。

黄玄的《距离》用1008字的篇幅尽可能简化地描绘了一段发生在台北的都市快餐爱情故事:

伶在KTV看见男友与另一名女孩有暧昧情愫,离去前却把分手短信错发给正在别处参加网聚的杰。未曾相识的两人透过互传短信,展开爱之旅……

确实,现今的手机文学题材非常狭窄。我们见到最多的,就是爱情。手机文学的题材过于单一、狭窄,作者的生活体验过于单一,过多关注小我的喜怒哀乐,儿女情长,爱情、网恋、痛苦、迷茫等,带有“年轻一代”的热情和幼稚,没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实这很正常。首先,爱情是永恒的题材,无论在网上还是在印刷媒介中,爱情文学作品都是最受欢迎,写的人最多的题材。其次,文学来源于生活,无论多高明的作家总是在写他熟悉的生活,对没有亲身实践的生活是没有发言权的,手机文学将写作者的工作和生活联系起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理解,这是理所当然的。再次,手机爱情题材多,是因为手机文学的读者最多的便是青春期少男少女。他们生活在前沿,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对浪漫爱情理想充满无限憧憬,少男少女在恋爱中的感伤、痛苦、欢乐、兴奋,都需要借助文学形式加以发泄,爱情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目前,手机文学定位于爱情题材,是符合实际的。

(六)手机文学作品良莠不齐

手机文学有佳作,有的如古代的笔记小说,妙语如珠。有的作品像聊斋,有一种力量感染读者。如《淡了》(作者叶迎风):“淡了,淡了,还没有离别,就已经把目光放远。淡了,淡了也好,浓烈原本就不会——天长地久。”写出了人生哲理,像一杯清醇的酒,让人回味。但有些内容很无趣。如《气象预报》,整个内容就是:今夜有雨加雪,其间会出现冰雹,专家预测可能引发本市附近的山洪暴发以及泥石流,如果上帝保佑,离市区1公里的火山24小时内不会有剧烈活动,当然地震是不可避免了……让人以为是一个故事,可是它却没有下文,也许作者想表达一种情绪,但看完的感受是枯燥无味。

从“天涯”手机文学大赛目前征集到的作品来看,有小说、散文、诗歌,但都难以摆脱“短信”的烙印。不少作品仅仅只是停留在“顺口溜”的水平之上,令人耳目一新的几乎没有。例如一首题为《黑》的诗歌:“黑夜/我穿着黑衣/干着黑色的勾当/却没有留下黑影。”完全没有诗歌的意境。和顾城那首“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相比,前者简直不能称做“诗”。散文看起来更像是些闲言碎语,一篇得票率颇高的题为《心的房子》全文如下:“我的心是一座封闭的房子,房子的里面只有一扇窗子,窗的外面满是秋天的叶子,那扇窗外是我惟一的心事;我的心是一座空洞的房子,房子的墙上写满你的名字,我喜欢看窗外飘零的叶子,也喜欢这样想象你的样子。”每一句都押了韵,似乎非常巧妙,可是传达出来的意思非常空洞。小说读起来给人的感觉反而像杂志上的幽默或笑话。例如《职业病》:“邻居小伙帮人挖地基时挖到一个金罗汉,兴奋之余,不知如何办好,于是给在老家当警察的表哥发了短信:‘找到金罗汉一个,咋办?’表哥立马回复:‘审问他,让他交代其他17个在哪里。’”{10}

三、手机文学还能走多远

关于手机文学,评论家们对它的出现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褒贬不一,无论是民间还是文学界对它的争议都很大。“手机文学”究竟来了没有?“手机文学”有无可能将颠覆传统文学?

可以肯定手机文学给文坛带来了一股不大不小的的冲击波。

首先是手机写手的高收入对文学创作群体(作家)造成了冲击。手机写手已经成了当下一个新的职业,一名普通的专职手机写手月收入大约是4千元至5千元,而且据《新快报》报道,号称“中国第一”的短信小说《城外》(每篇70余字),即使据作家本人“保守”的估算,小说“一字”已值“千金(元)”,而传统作家如果单靠稿费收入,恐怕连生存都成问题,当然有名气的作家除外。于是有些长篇小说作家干脆就改行写起了“手机小说”。

其次是短信流传的广泛性和互动性对文学创作造成了冲击。对于现今的“拇指一族”来说,短信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手机文学的实用功能和欣赏价值在这时候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收信人往往要给发信人回一两条短信,甚至不止,不知不觉中双方都参与了文学的创作,而这些都是传统文学所缺乏的。

再次是手机文学在篇幅和形式上对传统文学造成了冲击。网络文学似乎正在把传统文学引向一个零散、极端个人化和长篇幅的方向,而手机文学因为自身篇幅上的局限必然要求短小精悍,这或许对于越写越长的传统文学来说是个好的刺激。{10}

手机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特殊样式,应该有它的生存空间。提倡健康、高尚的手机文学,是与低俗短信争夺市场、争取读者的一种有效方式。让手机文学这种大众文体与手机这种大众工具亲密接触,其潜移默化作用不可低估。海南移动公司与《天涯》杂志、海南在线“天涯社区”联合举办全国性的首届短信文学大赛,邀请国内重量级文学权威担当评委,期望发掘具有广泛流传价值的短信文学经典作品,同时欲开拓继网络文学之后的文学新品种——短信文学,掀起拇指文学新高潮。{11}目前这种形式的作品在日本非常畅销。从日本最大的出版社之一的新潮出版社两年前推出了手机阅读文学以来,已有3万用户订阅了他们提供的手机读物。在日本,手机的主要用户是妇女和青少年。70%的“移动文学”用户正是30岁左右的女性。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阅读出版商为提供的多达20类的文学作品。{12}

然而,手机文学的长处也许就是它的短处。有评论者认为作为一种平民性和时尚性的大众写作,使它注定要成为最大的电子垃圾场,而要在这个电子垃圾场中不断亮出耀人眼目的东西并不容易。其次是短信的有限容量,使某些文体的写作空间受到致命的影响,自然难以催生出优秀的作品。说得形象点,短信文学可能永远只是一种人们精神生活的“早点”,而非精神生活的“正餐”。正所谓“电子零食”是也。因此,说手机文学“将以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挑战我们的阅读习惯”,或者“将以一种颠覆性的阅读方式风靡全国”,似乎还为时尚早。{11}

不管怎么说,手机文学已经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手机小说对于目前读者依然是“可望不可及”。有人认为,以每屏显示几行的速度,来阅读几千字的电子书,视觉上感到很大的不便。而且手机小说的阅读者大多是付费的,一开始就和网站、运营商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商业气息较强。不像网络文学那样,由于免费下载和阅读,更适合自由交流和发挥个性。不管怎样,手机小说所带来的全新阅读方式,以及“娱乐大众”的写作理念,将冲击传统的图书市场,带来新崛起的大众文化。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①李清《手机小说集挺进书市》[N]。《青年报》2004-09-02。

②马相武《短信文学的文化意义》[N]。《光明日报》2005-02-05。

③邓晓成《文学泛化及其文体意义》[J]。《当代文坛》2005,(1):20。

④李俊兰《千夫长创造文学神话成手机短信第一人》[N]。《北京青年报》,2005-01-14。

⑤《短信写手从幕后走向前台》[N]。《北京日报》:文艺周刊,2003-08-24。

⑥葛红兵《拇指文化(短信文学)》[N]。《文学报》,2003-07-10。

⑦管宁《突破传统学术疆域的理论探险:近年消费文化研究述评》[J]。《福建论坛》,2004,(12):37。

⑧黄莺《手机文学大举入侵 传统阅读以不变应万变》[N]。《都市快报》,2005-03-11。

⑨姚雪《中国的手机小说由谁来写》[N]。《中华读书报》,2004-04-21。

{10}《短信文学的到来》http://www.csonline.com.cn 2004-08-08,星辰在线。

{11}《短信文学还能走多远?》http://www.hf365.com 2004-10-04,《江淮晨报》。

{12}慧美《日本流行阅读手机小说》[N]。《经济参考报》,2004-09-20。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