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科学 > 当代文学 > 正文

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词汇中的遗留

[摘要] 名词直接用作状语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词汇中仍有保留。本文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05版《现代汉语词典》为底本,对其中的名词或名词词根用作状语的词汇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并依据名词或名词词根对其后的动词或动词词根修饰的特点,对这些词汇作了祥细的分分类。按类别分出的词汇均按照汉语拼音的顺序进行排列。

[关键词] 名词  名词词根  状语

古汉语中,名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用作状语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也是古代汉语名词的固有功能。随着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书面语中,除了表示处所、方位和时间的名词经常直接用作状语外,大多数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用来修动词的。而是借助于介词,组成介词词组之后再来充当状语。这是汉语语法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结果,很好的避免了主语和状语的混淆,使句意的表述更加严密准确。但是,由于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往往比形容词、副词作状语更加生动、形象、精炼,常能用一字而使全句生辉”,[1]准确而传神地表达出动作的特点、方式、状态、时间以及其它方面。因此,这一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仍得以保留。主要体现在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双音词汇和由历史典故浓缩而成的四字成语当中。另外人们依据简约、凝炼的原则,把名词或名词词根直接放动词、形容词之前,仿拟古代汉语而新造的词汇也占了相当的比例。与古代汉语中的用法不同的是,随着汉语双音化趋势的发展,古代汉语中的部分名词到了现代汉语中已失去独立成词的功能,而是以词根的身份与其它词或词根重新组成复合词或保留在四字成语当中。此处,我们把由古代汉语中的名词发展而来的词根,称之为“名词词根”;把由古代汉语中的动词发展而来的词根称之为“动词词根”。

一、词汇的分类

1.表比喻:

拿用作状语的名词或名词词根所表示的人或事物行动的特征,来描绘动作行为的特点、状态,使动作行为更具体、更形象。词汇如下:

板结 板实 板硬 板正 板滞 被覆 笔立 笔挺 笔直 壁立 冰冻 冰冷 冰凉 冰清玉洁 冰释 冰消瓦解 波荡 波动 波谲云诡 蚕食 草菅人命 潮涌 川流不息 鼎沸 鼎立 鼎峙 鹅行鸭步 粉碎 风驰电掣 风传 风发 风流云散 风起云涌 风行 蜂聚 蜂起 蜂拥 辐辏 辐射 鼓胀  瓜分 龟缩 鬼哭狼嚎 鬼使神差 海涵  狐疑 虎踞龙盘 虎踞龙蟠 虎视 虎跃龙腾 火炽火急 火热 火烧火燎 火烫 箕踞鲸吞 鸠集 狼奔豕突 狼吞虎咽 鳞次栉比 龙飞凤舞 龙盘虎居  龙腾虎跃 龙争虎斗 笼罩 虏获 脉动 蔓延 奴役 漆黑 棋布 钳击 泉涌 雀跃 蛇行 神差鬼使 神出鬼没 鼠窜 鼠窃狗盗 鼠窃狗偷 水深火热 梭巡 兔脱 土崩瓦解 尾欠 尾随 尾追 席卷 星罗棋布 星散 星移斗转 星移物换 荫蔽 蝇营狗苟 鱼贯 鸢飞鱼跃 云集 云散 云谲波诡 云散风流 云消雾散 云游  蜇居  栉比鳞次 拳曲 犬牙交错 油煎火燎 油滑

表示对人的态度: 敌视 仇视

2.表动作的方式、工具和材料:

用名词或名词词根作状语说明动作进行的方式或动作得以完成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词汇如下:

伴读 伴发 伴生 伴宿 伴随 伴同 伴舞 伴游 辈出 笔答 笔伐 笔耕 笔记 笔录 笔试 笔受 笔算 笔谈 笔战 鞭策 鞭笞 鞭打 鞭挞 冰镇 兵谏 步行 仓储 彩绘 彩排 彩喷 彩印  漕渡 漕运 册封 册立 车裂 车载斗量 敕封 敕建 敕造 刀耕火种 刀削面 电陈 电传 电镀 电告 电灌 电函 电焊 电贺 电汇 电解 电离 电疗 电烫 毒害 毒化 恩赐 恩准 耳闻 耳闻目睹 耳提面命 风闻 歌讼 歌舞升平 根除 根究 根绝 根植 根冶 光照 海运 海葬 函告 函购 函授 函售 函索 河运 火化 火葬 伙耕 后顾 口传 口服 口试 口授 口算 口述 口译  口占 口诛笔伐 力避 力持 力促 力挫 力荐 力戒 力克 力拼 力求 力图 力挽狂澜 力行  力战 力争 力争上游 力主 垄作 卵生 马革裹尸 毛纺 面陈 面呈 面访 面访 面洽 面商 面试 面授 面谈 面叙 面议 目测 目睹 目见 目录 目送 目验 目语  囊括 炮击 畦灌 枪毙 枪击 枪决 枪杀 枪战 肉搏 筛选 舌耕 舌战身教 身受 身体力行 手工 手记 手书 手写 树葬 水葬 水磨 水运 水疗 胎教 胎生 铁打 图解 团拜 团聚 信汇 刑拘 刑辱 刑讯 刑侦 雪藏 言传 言传身教 言教 言喻 油饰 油印 字斟句酌  钟鸣鼎食

3.表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

板书  晨炊 晨练 春耕 春花秋实 春困秋乏 春训 春游 道听途说  道不拾遗  冬藏 冬储 冬眠 冬运 冬泳 冬贮  耳语  风餐露宿  釜底抽薪 海底捞月 海归 后继 后起 后行 虎口拔牙 虎口余生 家访 家居 家种 效游  露宿 露宿风餐 露营 南征北战 内定 内耗 内讧 内控 内退 内外交困  内应 内应外合 盆浴 盆栽  庭审 土产 土葬  翁中捉鳖  宵衣旰食  雪中送炭  夜不闭户  夜战  野炊 野营 野战  夙兴夜寐  左右逢源

4.表原因:

动作的发生是由作状语的名词或名词词根所表示的事物引起的。词汇如下:

病故 病弱 病逝 病退 病休 仇恨 仇杀 风干 风化 水肿 水蚀 锈蚀

5.表依据:

名词或名词词根所表示的事物,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所表示的动作得以进行的依据。词汇如下:

法办 法定 法冶 势不两立 势在必行 义不容辞  义无反顾

6.表目的:

名词或名词性词根所表示的事物,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之所以进行的目的。词汇如下:

义捐 义卖 义拍 义赛 义演

7.表自居身份:

动词或动词词根所表示的动作,是以名词或名词词根所代表的人的身份去进行的。词汇如下:

臣服 客居 客死 隶属

8.表动作的方向:

古代汉语中,方位名词直接放在动词前边充当状语的现象非常普遍,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或趋向。方位名词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仍大量存在。词汇如下:

北上 北伐战争 东倒西歪 东拉西扯 后退 南下 上报 上传 上蹿下跳 上调 上访 上浮 上告 上缴 上诉 上溯 外出 外传 外调 外访外加 外来,外流 外露 外卖 外派 外聘 外逃 外骛 外销  外扬 外溢 西晒 右倾 下挫 下达 下跌 下放 下浮 下滑下降 下泄 下泻 下坠 左顾右盼 左迁 左倾  左右开弓

9.表动作的频率:

古汉语中,时间名词“岁”、“月”、“日”,常放在动作性动词前面用作状语,表示行动的频率,含有“每年、月、日”的意思。这种用法遗留在现代汉语中的词汇不多。词汇如下:

日不暇给 日积月累 日就月将 日理万机 日新月异 年检 年审 年均 月均

10.表示动作、性质的发展变化。

“日”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特殊的时间名词。处在不同的动词前和不同的句子位置时,它所表示的语义也是不一样的。当“日”处于表性质变化的动词之前时,它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变化,可译为“一天天地”或“一天比一天”。“日”字的这种用法表保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词汇数目有限:词汇如下:

日见 日渐 日趋

二、名词化了的词汇

还有一些词汇本来也应算作是名词或名词词根用作状语的,只是这些词汇不再表示一种动作而是表示一种事物,已经名词化了。如:“蛋雕”,《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名在鸭蛋等蛋壳上雕刻形象、花纹的艺术,也指用蛋壳雕成的作品。”显然,名词“蛋”是应作状语,说明“雕”这一动作的处所或所用到的材料的。由于“蛋雕”已经名词化了,所以它作为一个偏正结构的复合词,不再强调动作,是用来说明“雕”的种类的。区别于“根雕”、“石雕”、“木雕”等等。再如“马趴”,《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名身子向前跌倒的姿势。”显然,名词“马”是描绘“趴”这一动作的,即象马跌倒一样向前趴。但由于“马趴”已经名词化,它不再强调“趴”的动作特征,而是和其它的“*趴”区别开来。类似的例子还有:

版画 版刻  碑记 碑刻 碑志 蝶泳 根雕 木雕 石刻 ……

三、名词作状语和名词作主语的区别

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和名词作主语的区分一直是一个难点。因为对这两种句法成分的区分,缺乏形式的标志,只能从语意上或上下文的语境中去理解。如“民且狼顾”(《论积贮疏》)、“人立而啼”(《中山狼传》)中的“狼”、“人”,究竟是主语还是状语,就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刘永康先生在《是比况性名词状语吗?——对中学几个文言词的重新认识》一文中就认为“狼”、“人”应为主语。《现代汉语词典》中某些词汇特别是四字成语,也存在着结构上的化分问题。究竟是主谓结构,还是名词或名词词根做状语,需要在不同的语境中去辨别。如以下词汇:

风起云涌  星移斗转  云消雾散  龙飞凤舞  虎跃龙腾

此处以“风起云涌”为例,不同的句子中,既可以理解为主谓结构,也可以理解为名词或名词词根作状语。如:

1. 目前,在国际石油市场风起云涌、价格继续升高的情况下,欧佩克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人民日报》)

2. 风起云涌请握住我的手/风起云涌多久白了头/一阵风已吹过/花草叶摇曳中/曾走过几春秋。(新诗《风起云涌》)

例1用的是比喻义,应为名词或名词词根用作状语。即,国际石油市场的形势如风起如云涌。例2用的是字面义,应为主谓结构,是说现实中的风起云涌。我们只所以把诸如“风起云涌、星移斗转”等结构有争议的成语放在“表比喻”一类里面,把它们看作是名词或名词词根用作状语,是因为这类词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用为比喻义的,用为字面义的例子很少,人们对于比喻义的认可度比字面义的认可度要高的多。

参考引用文献:

[1]王志厚.名词作状语种种[J].宁夏:宁夏大学学报,1982(2).

[2]屠鸿生.名词作状语续议[J].湖州师专学报(人文科学版),1987(1).

[3]吉仕梅.难道不是比况性名词状语吗?[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0).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