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 > 正文

以人为本,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摘 要:人在本质上是主体的,能动的。从这一点出发,科学的思想教育方法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育首先就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关键词:以人为本 主体作用 思想教育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一直被认为是通过灌输的方式使教育对象转变思想使之服从社会需要。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只强调灌输,而不注重学生接受与否,不注重激活学生的内因系统,外部的输入便无法与青年大学生的需求形成有机融合,即使勉强“灌输”进去,对青年大学生而言也只能是“空洞说教”,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并成为学生自觉的思想意识,思想教育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因此要使思想教育工作有成效,就必须在理念上实现与时俱进,将大学生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主体,在思想教育的方法上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主动协调好与大学生的关系,使青年大学生感到自己处处受到关心爱护、尊重与信任,从而消除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消极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心深处真正认同和接受而不是表面的被动服从,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据相关资料显示,如今的大学生48%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相对较优越,他们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然而,市场经济的大潮以最快的速度把大学这座象牙塔推向了竞争平台。高校扩大招生,交费上学,自主择业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的必由之路。使这些步入象牙塔的骄子们还没有从成功的喜悦中回过神来,又不得不面对繁重的学业和现实的挑战。他们一方面学习并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教育;另一方面对于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多元化冲击,网络信息诱惑及其它社会因素缺乏辩证分析,冷静处理,坚决排斥的能力与意志,迫使本想歇口气的大学生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张心理。紧张的背后,却是他们对新环境下学习对象,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陌生和无所适从,结果是部分学生他们心中交织着压力感,动荡感和矛盾意识,常处于担忧,焦灼状态,久而久之,极易情绪冲突和心理失衡。面对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的变化,高校德育工作者应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找准思想教育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结合点,与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想、所盼、所求结合起来,采取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我所在的教学班就有这样一名学生,时常不上课,不愿意参与课堂讨论,经常和社会上的人来往,饭店、游戏厅是他常去的场所。

如果说一棵小树,枝丫会影响主干的发育,剪一剪便可消除隐患,我面对的是人,人是有思想、有意识的。那么将如何使这个学生从思想上转变得以认识自己行为上的错误呢?

一、了解学生,对症下药

苏霍姆林斯说过:“教育首先就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这就是说教育人,首先必须了解人。正确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是开展教育工作的基本一环,为此我找来了知情的学生和有关老师向他们了解情况准备在抓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展开教育攻势。

在了解中我知道,该同学刚入校时也曾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学习也很勤奋。但让他不能接受的是在这群英荟萃的校园里,尽管他为学业付出了艰辛和努力,结果学业平平,成绩不如别人。期望和现实间的差距,使他犹如大海中飘摇的小船找不到方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针对这种情况我准备找他谈一谈。俗话说:“打铁看火候,穿衣看气候。”老师找学生谈话也要看准时机,谈早了条件不成熟,谈晚了就会时过境迁,于事无补。有一次我上课他没有来,我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于是我找他谈了一次。老中医为病人看病,讲究的是问、望、切。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也是一个道理,要做到有的放矢,恰到好处。这次谈话有了一定的收效。他缺课的现象少了,跟校外的人来往也少了。

二、艺术的表扬学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矢者也。”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名篇《学记》中的一句话。思想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教育对象身上的缺点,更重要的是发现他们的优点。老师不应只会享受拾金的快乐,更重要的是要有沙里淘金的信心和毅力。于是我耐心寻找这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终于发现这位学生好动脑筋,手工剪纸不错。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对他们正确的思想、行为要给予肯定和支持,于是我抓住他手工、剪纸不错这一优点鼓励他:“你是一个在手工方面很有潜力的人才,如果你在此下一番功夫,定会有成绩。”与此同时我帮他找来了剪刀和刻刀,并要求他定期交作品给我。“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是许多人的感受,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符合教育规律。无数实验研究表明,孩子的情感变化是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大学生们在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上,有很大的情绪性和受暗示性,教师应该充分注意学生的这些生理、心理特点,熟练掌握激励法,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的好”。根据这一特点,在他每次交给我作品的时候,我都设法找出与前期作品不同的优点来,从中激励他再接再厉。在我的激励下他看到了希望,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为此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完成我要求的作品。在他如期交给我的作品中我发现他的作品一次比一次好。

研究表明,值得表扬的事迹,其发生的时间与被表扬的时间差距越大,表扬的激励效果就越小,如长期不予肯定就会淡化该生继续进步的意识。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场合进行表扬则能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次上课时我表扬了他,并把他的作品拿出来展示到在同学们面前,在同学们称赞声中我看到这个学生感动了,明眸里那感动的泪花在跳跃。透过这噙满泪花的双眼,我似乎看到了这位学生心灵深处有一种激情在洋溢,有一种热火在燃烧。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要求弟子通过自我反省,改正缺点错误,向品德高尚的人看齐,他的弟子曾子能够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呼?传不习乎?”如此重视和勤于自我检查,不能不说是孔子教育的结果。

三、教育者要常常自省,扬长避短

“自省”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自我教育是一致的。即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进取心,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这在德育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教育是外界影响作用,归根结底要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因起作用,内因是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具有充分发挥受教育的自觉性,德育工作才能取得成效,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通过自省,不断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以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此时此刻这位学生已经把这种外在的感召转化成了自己内心的品行信念,他将要再接再厉,用智慧去捕捉生活的美,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同年在校举行的手工大赛中他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以点带面,其他功课也有了提高,一年后他果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临行前他对我说:“感谢老师,我不会辜负你对我的希望,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我会努力进取。”这是老师的希望,同时也是思想教育产生的效果。

人在本质上是主体的,能动的。从这一点出发,科学的思想教育方法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人为本”。如杜威指出的:教育并不是一种“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在理论上几乎无人不承认,但在实践中却常常违反。

社会发展到今天,强调方法应该是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社会角色和利益关系开始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化,价值观念也随之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冲突,以及它们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让学生仍处在“我说你听,我打你我痛”的被动地位就行不通了。因此,寻找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人为本的方法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就显得十分重。我国德育专家提出的“参与和引导选择”模式、新加坡的“文化传递法”、“设身处地考虑法”、“加之澄清法”和“道德认知发展法”都值得借鉴。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