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57446179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学 > 教育理论 > 正文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之我见

摘 要:笔者就如何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指导思想,提出了三点举措建议:(一)提高民主化管理水平,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二)提高人性化管理水平,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途径;(三)提高师生的行为规范化水平,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以人为本 民主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 行为规范化

党中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执政党的主要执政目标。高等学校如何更好地构建和谐校园,促进高教事业更好地发展,成了校园内人们热议的话题。笔者不揣冒昧,对此提出一些个人拙见,以就教于专家、学者和教师同仁。笔者以为,更好地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从以下三方面切入。

一、提高民主化管理水平,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

以人为本首先体现在尊重人,尊重人的民主权利。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实行民主管理。”笔者认为,高等学校的民主管理,是指教职员工和学生都有对学校管理的自由发表意见并进行监督的权利。这种权利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没有这种权利,就根本没有和谐可言了。高校管理的民主化,应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管理体制的民主化。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管理人员既是教育职员,其职业任务和根本性质是服务,即为教学、科研和教师、学生服务。而现在高校体制上多少还残存着过去的行政化色彩,管理人员按行政权利框架定位,延用政府公务员的称谓,把教学管理的运作,变成类似行政机关的运作。因此,要提高民主管理水平,首先要改革管理体制,淡化行政化色彩,增强服务意识。还管理人员是“职员”而非“官员”的本来面目。

第二,管理决策的民主化。学校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管理中对所有问题决策的全过程都要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听取教职员工和学生代表的意见,并在决策执行中接受他们的监督。特别要听取教师的意见,接受教师的监督,凸显教师的主体地位。而不仅仅是教职工代表大会这种形式。

第三,学术、教学的民主化。高校的学术委员会,负责审议学科、专业设置、教学、科研计划方案、评定教师职称和教学、科研成果。其成员尤其是负责人,能否充分发扬民主,对营造和谐的学术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氛围就至关重要了。学术的性质和规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决定了学术机构及负责人绝对不能搞暗箱操作和个人专断,否则“学术权力”就演变成“行政权利”,造成学术公平等诸多问题,不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教师对学生的授课是否能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是个教学方法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个学术民主、教学民主问题。要以师生平等的心态,摆脱老师台上讲学生被动听的传统的刻板模式,采取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民主的教学运作方式。既可以教师讲学生听,也可以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相互讨论,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作探索。这样既可以启迪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 ,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人性化管理水平,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途径

以人为本还体现在对人的人性化关怀上。人性化管理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高校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根本任务。

因此,首先要聚精会神地关注学生的学业,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发展呈现既相反又相成的两大趋势:一方面是知识的分化,新兴学科、边缘学科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知识的综合,各专业、各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壁垒被逐步推到。不仅文科、理科内部各分支学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且,文科与理科之间也越来越相互渗透。鉴于此,我们要本着与时俱进和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原则,对现有比较陈旧和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的教材进行更新和调整。其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的新知识、新理念,而且要提高学生深化专业知识和整合相关知识的能力,使其科学文化素质在“专”和“博”两方面都追随世界潮流,达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当然,上述任务对教师和教辅、教管人员的文化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关注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健康。

按国际通行的科学健康理念,所谓健康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家庭健康三个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师生面临种种压力和挑战,其健康状况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改善师生的健康状况已刻不容缓。

首先是生理健康。据媒体报道,我国大学生健康比率在下降,亚健康比率在上升。尤其是教师的健康状况令人忧虑。据国家有关部门前两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高校教师每日平均工作11个小时,相当一部份教师超负荷工作。处于健康状况的仅有10%多一点,7成处于亚健康状态。解决问题之道,除加强体育锻炼之外,一要给师生“减压”“减负”,二要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学生的学习条件。

其次是心理健康。媒体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时有报导,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最令人关注,据有关部门公布的调查结果称:我国大学生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数高达30%。解决问题之道,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关心学生的文化生活之外,最重要最迫切的是要开展心理干预和心理咨询工作。

再次是家庭健康,特别要关注教职员工家庭健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和谐离不开家庭的和谐,校园的和谐离不开教职员工家庭的和谐。家庭健康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2004年底,世界家庭组织、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在我国海南三亚举办了世界家庭峰会,呼吁要在全世界“促进家庭健康发展”。我国有“清官难断家务事”的传统观念,如果某个家庭出现问题,一般人都采取回避态度,单位更少插手,人们很少把家庭问题作为一个“健康”问题来对待。笔者建议高校应把关心教职员工的家庭健康纳入工作日程,只要不涉及家庭隐私,有了问题都要及时解决,促进家庭健康和谐发展。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生恋爱 、结婚解禁以后,个别学生组建了正式或非正式的家庭。学生尚未走向社会,缺少人生经验,世界观也欠成熟,他(她)们组建的家庭或“家庭”,其健康状况就更值得关注了。

第三,加强党委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协调部门之间、教职员工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关注并帮助解决教职员工和学生工作、学习、科研、生活、经济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三、提高师生行为规范水平,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

社会、校园的和谐,从根本上取决于人们都按人的行为规范行事。人的行为规范有三个层次。

第一是国家司法机关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这就是法律。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中违法的事时有所闻,社会各行各业中具有高等学历的违法者累见报端,由此可见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缺失。强化对师生的法制教育,努力提高其法律意识,使其知法、守法, 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二是社会组织、机关团体、单位部门制定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纪律。纪律的执行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非暴力强制,且只限于组织、团体、单位内部实施。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纪律日渐松弛,如考试作弊、论文抄袭 、剽窃他人科研成果,任意缺课等等违纪现象累见不鲜。有必要采取种种举措强化校园纪律。而且有的问题已跨越纪律范畴,有必要提高到法律的层面加以规范。

第三是依靠社会舆论或社会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制约的行为规范,这就是道德。“缺德”的事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也不会受到纪律的处罚,但会受到社会舆论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谴责。道德是行为规范的最低层次,涉及的面特别宽泛,对社会和谐发展的影响也特别巨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如此。

鉴于时下不少人哀叹社会上道德滑坡,近年来高校加强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但笔者以为其收效并不显著。究其原因,在于高校德育有一个弱点,既“坐而论道”,过渡关注理论灌输,即道德认知,而相对忽视道德体验、道德实践。毋庸讳言,理论灌输是完全必要的。但单纯的理论灌输停留在道德的内涵即“善”的层面上,换句话就是单纯的劝善说教,既难以达到知和行的统一,形成牢靠的认知、判断和推理,也难以引起其学生的兴趣。笔者以为应从两方面加以改进:一是要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真善美是密不可分的。要引导学生认知“合乎道德规范”既是“善”,亦是“真”和“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学生认识到“合乎道德规范”也是对美的价值取向时,就会引起精神的愉悦把道德的养成转化为塑造完美人的自我修养而自觉地、愉快地去追求。二是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如让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一些扶危济困、净化环境、维护社会秩序等社会公益活动。从而得到社会褒奖,引起精神快感,就会更加乐于接受道德洗礼。

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职员工的道德水平,特别要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

综上所述,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要以人为本,首先要尊重人,尊重人的人格尊严和各项权利;其次是关心人,关心人的健康成长;再次是对师生进行人的行为规范教育。这些举措不仅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而且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客观需要。是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参考文献:

[1]乔学光.构建和谐校园,培育优秀人才[N].光明日报,2005-6-8:(5)

[2]李克敏.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N].光明日报,2005-6-21:(11)

[3]李斌义.构建和谐校园文化[N].光明日报,2005-6-22:(6)

[4]李耀臻.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理论思考[N].光明日报,2005-6-29:(5)

相关内容推荐